详细内容

酒与书法的不解之缘

时间:2018-02-01     作者:高建【转载】

书法与酒


书法是我国的艺术瑰宝。上下五千年,它历史悠久,博大精深,源远流长。

在书法艺术的长河里,涌现出许许多多杰出的书法家,王羲之。王献之。张旭。怀素。颜真卿。苏东坡。米芾等。他们的书法字势雄逸,如龙跳天门,虎卧风阙。点画奇诡,字字飞动,奇峰突起,如跤龙翻腾,飞鸟出林,惊蛇入草,真是不胜枚举,异彩纷呈,流传千古。

饮酒能使艺术家迷醉中浮现出一种愉快放荡的心情与神态,所以中国历代的行草书大家与酒都有不解之缘。

东晋永和九年(353年),阴历三月三日这天,天郎气清,惠风和畅,群贤毕至,少长咸集,有崇山峻岭,茂林修竹,清流激湍,映带于左右。真乃“天时、地利、人和”也。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统。谢安等四十余人为过修禊日(古人每年于阴历三月三日,临水行祭以祓不祥之照),作曲水流觞之饮(把盛满酒的杯子,放在弯曲水渠的上游,任其漂流而下,停在谁的面前,就取而饮之),并且每人赋诗一首。面对此时此景王羲之又作序一篇,这就是被后人称之为“天下第一行书”的兰亭序。

此序写胜地引出饮酒,就饮酒叙写赋诗。良晨美景,赏心乐事,感时兴怀,妙手偶得。书圣王羲之以神来之笔写下了这篇文章。书法双不朽的杰作。据说王羲之醒酒之后,又写此序二。三遍,都不及第一遍。


QQ图片20180201122024.png


唐代大书法家张旭为人狂放。有酒必饮,饮后必醉,醉后急书。一日醉后狂呼乱奔,以发髻濡墨而书,点画奇诡,字字飞动,极有神韵。

唐代还有一狂草大家怀素,此人也是一日九醉,他曾有诗云:“人人送酒不曾沽,终日松间挂一壶。草圣欲成狂便发,真填画入醉僧图”。唐代诗人苏涣也赞其道:“兴来走笔如旋风,醉后耳热心更凶。忽如裴闽舞双剑,七星错落缠蛟龙”。张旭,怀素被后人称为"颠张醉素”。像这样的典故还很多。

吾习字刻印二十载有余,与书法大家不能相提并论,同日而语,特别是饮酒更是望尘莫及。但是朋友相聚,会友待客也偶然小酌几杯,总不甚酒量。

有时酒过三巡,菜过五味,脸透微红,心血来潮,钻进书斋,笔润淡墨,笔由心发,行如流水,龙飞风舞,或摘唐诗,或书宋词。何不美哉!妙哉!


相逢意气为君饮


古代文人集会大多很雅致,如王羲子等人会于兰亭之间,曲水流觞,吟诗作赋,《兰亭序》才能流传至今。文章之优美,书法之飘逸,堪称“天下第一行书”。还有竹林七贤,因为诗、琴、酒相聚。除此之外,古人相聚还有推窗赏月,品茶论道,把酒临风之类,这样的雅集,能互通精神,体现一种雅逸情怀,也将古人的那份自然洒脱映衬在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之中。

喝酒虽然不能免俗,但却有人能将酒喝出品位来,不信你看李白,他能在喝酒中找到灵感,有诗为证,“李白斗酒诗百篇”;“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”;“两人相酌山花开,一杯一杯复一杯。我醉欲眠卿且去,明朝有意抱琴来。”如此之高境界,非我辈能所及,对此我们只能徒生羡慕之情。

在城里我有一些书画朋友,经常借酒相聚,常规三、四人,多时七、八个,年龄在“而立”与“不惑”之间。聚首的理由颇多,大作发表,作品展览,如此等等。我们就隔三岔五地相邀。电话一约,集于酒馆,摆上“彩山”,一翻豪饮之后,话匣子立刻打开,这里非正规场合,说话不用兜圈子,少了让人猜来猜去费时费脑的麻烦,这里没有利益纠葛,说话无需顾忌,可以竹筒子倒豆子---直来直去。其中充满着轻松与随意。大家指点江山,畅所欲言,评头论足,谈古说今。

总之,找个理由,约个时间,有个地方,图个轻松。不管说些什么,但求一吐为快。这种集会,往往能撵走暂时的忧虑与烦恼,进入一种陶醉与忘我之境界,让劳心之累一扫而光。觥筹交错中,大家道出近况。于是交换书籍,互通“物质”有无,交换思想,互通“精神”有无,对此我戏曰“雅集千杯酒,相逢为君饮。”


1517883702196280.jpg

微信公众号:qydb-wine



客服中心
联系方式
13995555140
13396089495
- 郑经理
- 刘经理
新浪微博
扫一扫,关注我吧
技术支持: 时代之光 | 管理登录
seo se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