麻城老米酒:冬日米酒香

作者: 周耘芳 【 转载 】 来源: 湖北省纪委监察厅网站 2018-11-07

进入冬天,水冷草枯的季节,是农村酿米酒最后的时候,因为夏季天气炎热,温度掌握不好,酿出的米酒会发酸。秋季农村太忙,从早到晚都要忙着抢收抢割,只有进入冬天,粮食、花生、土豆、高粱等进了仓库,农民闲下来了,因此这个时候也是酿米酒最好的时候。

我的家乡鄂北山区,有着“米酒之乡”的美称,家家户户都有酿米酒的习惯,人人都有一手酿米酒的手艺。每年到了冬天,家家户户必要备上几坛子米酒,作为家用。因为自己酿出来的米酒味道正,香甜醇厚,喝起来回味无穷。粮食是自己产的,高粱、小麦、大麦都可以酿酒,唯独大米酿酒方便、好喝,通常一百斤大米,可以酿出九十斤左右的米酒。香甜的米酒放在酒坛子里密封起来,劳作之余,身体感到疲惫时,从酒缸中掏出一杯米酒,放在酒壶里用火温热起来,喝上一杯,又能祛湿,又能解乏。逢年过节,家里来了客人,不用跑酒店,炒上几个小菜,炖几个汤,抱出一坛子米酒,大大的酒壶把酒温热,一边饮着美酒,吃着美食,一边聊着家常,享受着阖家团圆的快乐日子。

酿米酒最大的窍门就是备好酒曲。每年到了秋节,人们早早地准备好肉桂、干草、廖子花等一些温补的中草药,还有最好的中稻米,把他们放在一起,在石臼中反复臼,捣烂,磨细,添加一些不知多少年慢慢传下来的老酒曲,把它们揉成一个个像汤圆一样的团后,放在铺好稻草、棉絮的箩筐里,还要盖上一层层稻草,棉絮,二十天左右,屋子传出酒香,人们知道,“酒娘”已经好了,然后拿出来,用针线像串珠子样一个个地串起来,挂在木楼上挂起来,待到冬天到来,就是酿酒用的酒曲。

父亲也是酿米酒的高手,冬天到了,父亲就把专门用来酿米酒的大酒缸洗干净,把新加工出来的中稻米放在水桶中浸泡一夜,将米淘水滤干后,木甑放在铁锅里,米倒入杉树木甑,点燃劈柴火,将米慢慢地蒸了起来,蒸米饭要掌握火候,如果米饭不熟,生硬的米粒就不容易发酵,在蒸酒时,生米就会沉到锅底,酿出来的米酒就会满嘴的糊味、苦味。

米饭熟了后,父亲就把米饭倒在竹垫子上晾起来,晾饭要掌握好温度,如果饭太热,酿出来的米酒会发酸,饭太冷,蒸出来的米酒份量不够,烈性不足。接下来就要米饭拌酒曲了,父亲把一串串“酒娘”从楼板上取下来,揉成粉末后,把酒曲用木秤秤一下,拌酒曲一定要掌握份量,酒曲下得太多,酒一定会味苦,太少就缺乏温度,酒的味道不够香醇。一切准备好后,父亲挽起袖子开始拌酒曲,母亲在旁边撒酒曲,父亲反复地拌,适当加上温水,当米饭和酒曲反复拌匀后,再把它装进大酒坛里。在坛子中扒一个碗口大的酒窝,用尼龙布把酒缸盖好,加上一层棉絮,再加上一层稻草,还要盖上一床大大的棉被,把大酒缸盖得严严实实,父亲说这叫“煨酒”。

一个月左右时间,当满屋子里飘着阵阵米酒的芳香时,父亲知道米酒已经酿好了,接下来就是蒸酒了。

在大集体时期,为了喝到米酒,一些农户偷偷准备一个小酒瓮,酿米酒给自己喝。改革开放后,村子里有经济头脑、会酿酒的老师傅,在水塘或者水井旁,打起一个大土灶,架起酒瓮子,平时酿酒来出售,到了冬季专门给乡亲们加工蒸酒,只收取少量的手续费。

父亲把酿好的酒糟,用水桶挑到酒灶前,将酒糟倒进又高又大的酒瓮子,蒸酒师傅在瓮子上盖一口大铁锅,把铁锅里倒满水,用泥巴把锅和酒瓮子接口处封好,再点燃柴火,灶里的火烧得噼里啪啦地响,酒瓮子里的酒糟烧开了,灶上面热气腾腾,不一会儿,酒瓮子下面的溜槽里慢慢地放出清清的、香香的米酒来,这时,整个酒场,整个村庄都散发着米酒的醇香。

如今,时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,可是家乡人蒸米酒的传统没有丢,手艺没有变,热情没有减。走进冬日的山村,村村炊烟起,户户米酒飘香,因为人们感觉到,自己亲手酿出的米酒里,有着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,有着永远不能忘怀的亲情、友情和乡情,更有着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无限愿景。


1541556639217654.jpg


0评论

推荐

  • QQ空间

  • 新浪微博

  • 人人网

  • 豆瓣

相关评论

取消
技术支持: 时代之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