酒至微醺,挥毫泼墨更自如
段炼书写“野蔬村酒有真味断石枯藤无俗情”
书法院院长段炼,是一个与酒有缘的人。他出生于酒乡安徽亳州,对酒文化研究颇深,在他的书法作品里,大多都与酒有关。一提到酒,便兴趣盎然,滔滔不绝。在他看来,人在酒后整个人变得自然纯粹,达到人手两忘的状态,而这样的状态,正是创作书法的最好时机。
以酒催化,书法灵感不断
“在世界酿酒史上,中国是最古老、最发达的国家之一。历史上,很多文化名人都与酒有关,便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酒文化。”对于酒文化研究颇深,谈到酒时,段炼如数家珍。他说,纵观古今,酒给不少书画家带来灵感,很多书法家醉酒之后,写出的作品都无法复制。大家最熟悉的古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《兰亭序》,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,就是在酒酣时挥毫写成,而他本人在酒醒之后,几番重写,却怎么也写不出当时的意境和水平。而当代著名画家傅抱石,经常是一边饮酒、一边画画。他本人有两枚印章,一枚刻的是“往往酒后”四个字,另一枚则刻着“往往醉后”四个字。
在段炼看来,对于书法创作者而言,酒就是一支催化剂。酒也带给他不少创作的激情和源泉,喝酒之后挥毫,让他觉得灵感不断,潇洒自如。他随手拿起一本作品集,指着其中两幅作品告诉记者,这是自己酒后的作品,与平时的作品大有不同,行笔挥洒自如,无法停止,作品也更洒脱大气。
出身酒乡,作品“酒香四溢”
熟悉段炼的人都知道,他出生于安徽亳州,是知名的酒乡。段炼以出身酒乡为豪,而在他的作品里,内容多为酒诗、酒联、酒赋,可谓“酒香四溢”。
“我非常喜欢酒诗,在2003年河南省博物院举办第一次个人书展时,展出的作品几乎都是与酒有关。”段炼告诉记者,之所以写酒诗,一来是借酒壮胆,二来也是以酒达情,抒发身为酒乡人的骄傲和豪情。
一走进段炼的工作室内,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幅杜甫的《饮中八仙歌》,一股浓浓的酒香扑面而至。他告诉记者,这是他最爱书写的一幅酒诗,多年来已经写过几十幅。在杜甫笔下的饮中八仙浪漫狂放,淋漓尽致地描写古代大家酒后的豪情,令人浮想联翩,写起来身心舒畅。很多书法家与酒,都很有渊源,与酒有关的诗词,也更适宜用书法来创作。
酒至微醺,泼墨挥毫更自如
“写书法最忌讳的便是城市化和工业化,书法是一门艺术而非技术,完全是作者个人的真情流露,只有心中无杂念,才能写出佳作。”多年来,段炼一直推崇尚艺书法,书法的好坏,要看艺术表现力、艺术含量是否跟得上时代,要在艺术方向去追求,一直往前走,不断变化,不重复他人,不重复自己。
在他看来,书法“功在拙、妙在生、过人之处在不稳”。字写得好坏,取决于两个方面,一是环境,二是精神。好的书法,不仅脱俗而且要表真,因此在写字的时候,不需要太过认真。
“行其哀乐,达其性情”,很多书法家,都是通过字来表达个人的感情。人在喝酒之后,往往真情流露,整个人变得自然纯粹,恰好是写好书法所需要的“不要太过认真”的状态,而这样的状态,正是创作书法的最好时机,写出的作品自然真情流露。
当然,自古以来,酒与书法有着不解之缘,历史上有很多书法家也传下许多与酒有关的佳作。但是,他们的饮酒不单是口腹之需,更是为了书法更佳,正所谓“醉翁之意不在酒,而在作品也”。
“但是,饮酒也需适当,酒后留下的书法佳作,以草书居多。对于隶书、楷书等,在酒后则很难写成。”他建议,在书法的学习、创作过程中,不能盲目贪杯,要适量饮酒,适可而止。
推荐
-
-
QQ空间
-
新浪微博
-
人人网
-
豆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