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麻城老米酒:中华民族的米酒情结时间:2018-12-01 翻阅英文字典,你会发现米酒与黄酒都被统称为一个单词“rice wine”,指的是用谷物发酵的酒。事实上,这两种酒颇有缘由。读懂米酒与黄酒,就等于读懂中国数千年来的美酒发展史。 黄酒,正是源于米酒。它从商周时期的米酒雏形发展而来,唐宋时期工艺大幅度改良,直至明清黄酒已成为大众主流。 据《周礼》记载,当时人们把酒分为“五齐三酒”。五齐指的得是没有过滤的酒—— 从形态描述来看,它有点像家常制作的“米酒”,但其实因为工艺不成熟,酿酒时间比较短,它的度数是很低的,只有1度左右。 到了秦汉时期,这种酿酒工艺变化仍然非常缓慢,酒的度数徘徊在1-3度左右。不过由于时代变化,酒不再只是一种祭祀品,而成为大众可以享用的日常饮品。当然,这也得益于通过对“曲”的精制,使酒的产量大幅度提高。 魏晋南北朝时期, 北魏时期《齐名要术》就记载了当时12种不同酒曲和20多种酒的酿法。比如,该书将酒曲分为笨曲2种、神曲1种、白醪曲1种,并提出了酒曲的“五色衣”概念,通过观察酒曲黑、白、黄、绿不同色彩,了解微生物发酵状况。当时的酒可谓琳琅满目,如酃酒、鹤觞酒、九酝酒、秦州春酒、朗陵何公夏封清酒、桑落酒、夏鸡鸣酒..... 唐宋时期,是中国酒真正的技术变革时期,黄酒也正是这一阶段正式出现、发展的。在上文中提到,在酿酒技术不发达的时候,人们酿的酒要么是“绿色”,要么是“白色”。 白居易诗文中写到的:“绿蚁新醅酒, 红泥小火炉。”指的就是一种绿颜色的酒,正是微生物控制不好的原因。这一状况很快就得到改变了,因为—— 唐朝发明了两种技术——煎酒、榨酒。 元明清时期,黄酒发展到这一时期已经接近巅峰了。可遗憾的是,巅峰过后却是逐渐没落,逐渐被新型的白酒替代,人们渐渐忘记陪伴中国人千年的风雅。 明清时期。其实黄酒在宋代差不多已经发展得非常完美了,蒸料到什么程度、什么时候投曲等细微末节的酿酒工艺都被记录在《北山酒经》《酒谱》等著作当中。 在清朝中叶之前甚至民国时期,黄酒都曾是中国人饮用酒的主流。过去很长一段时间,黄酒被白酒渐渐替代,实乃一件憾事。如今,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对生态健康的重视,米酒重新回归为健康酒的主流,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钟爱。 上一篇麻城老米酒探源下一篇麻城老米酒:糯米酒的功效与作用 |